2010年8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乘着单位的皮卡车驶向心中的蓝色港湾——向北、向海、再向北,奔赴我的工作单位——国网滨州供电公司马山子供电所。
出了县城一路向北,越走人越少,越走气温越低,蔚蓝色的大海没有看到,只有一眼望不到边、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呈现在眼前。司机师傅告诉我:“咱们这里虽然毗邻渤海,但是沿海、靠海、不见海,这里到处是滩涂。”司机师傅回答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我热乎乎的心上。
几间平房,杂草丛生的所内院落,简陋阴潮的员工宿舍,构成了当时的办公住所。所里的同事们非常热情,帮我收拾宿舍,让我失落的心情顿时温暖了不少。当时一位老师傅嘱咐我晚上一定要盖好被子,让我觉得怪怪的,还想又不是冬天嘱咐我盖被子干嘛,结果到了夜里才明白,沿海的风竟然这么大,夜里气温降到了十几度,第二天我就感冒了。老师傅们知道后竟不以为然,说刚来的都得经过这一劫。师傅还调侃到:“这个地方风大,树木稀少,鸟飞来了都得再飞走,因为没有树落脚。”后来,我不仅见识了这地方的风大树少,更见识了这地方饮用水的苦涩。当地有句形容水咸的“名言”:“外地人来做客,主人让喝点水,客人称不渴,当地人说喝点吧,喝喝就渴了。”
刚工作的我,每天跟着师傅们外出维修、巡视、抄表。 在那段日子里,我白天跟着老师傅维修,晚上看书学习知识,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当时的供电所,线路状况非常差,线路又长又旧,最主要的是有一半的线路在盐碱滩里。记得有一个大风雨天的晚上,10千伏洗盐线跳闸了,我们出去时车上还有一位年轻电工,因为线路基本都在盐田里,巡视只能沿着盐池子中间一个3米左右的泥路走,路边就是1米多深的海水。由于雨大风大、泥路湿滑,车过一个坑时差点滑到水里,把那个年轻电工吓得抓着车上的座位大喊救命。还有一次抢修,路太滑不敢开车,巡视的人员只能徒步走,风大,几乎要把人刮走,我们使劲用一只腿蹬着,顶着风前进,在送完电后,有人突然注意到,有个师傅因为走路时蹬着腿用力过大,把裤子都撕裂了。
在这样又艰苦、离家又远的苦海沿边工作,我也多次想过退缩。有一次,我跟随老师傅巡视线路,路过一片野生红荆条林,老师傅告诉我,“这红荆条是北海唯一自然生长的木本植物,它们一般是灌木丛生,但是这片红荆条却历经千年而长成了大树。它们耐碱、耐寒、耐旱,就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朽。”老师傅无意识的一句话,顿时让我这个高学历的党员觉得脸红心跳。那一刻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发扬红荆条精神,扎根盐碱地送电献青春。”
扎根盐碱地不是随口说的,要想做到需要百倍的付出和努力。几年来虽然环境艰苦,但因为有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我也跟着老师傅快速成长。2015年,我走上了供电所长岗位,成了“兵头将尾”,分担着北海供电中心项目管理等工作,工作异常繁重。随着滨州供电公司北海客户分中心的成立,“农转非”的北海电力需要坚强的电网适应当地的发展,我把重点瞄准了新区积患已久的中低压线路。农历冬月,寒风凛冽,一派肃杀之气,我带领着所里一班人打基础,立杆子,架电线,一干就是一整天。荒野地,虾塘边,盐池旁,都留下了我们辛苦奋战的痕迹。还记得改造10千伏马盐线时,因为杆塔多在盐池中,立完杆子后一会能肉眼看到杆子在下沉倾斜,我们通过放底盘、装卡盘等多种方法都未能解决,最后只能通过立完杆塔后搭设脚手架固定的办法解决。寒冷的冬季,工人们到盐池里搭架子,冻得手脸都发青,有个工人因为腿部长期浸泡在盐水里,造成皮肤损伤而住院治疗。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一个人退缩。几年间我们将北海的600多公里中低压线路全部更换了一遍,北海配网焕然一新。
多年的一线工作,让我逐渐练就了一身的技能。上杆会修电线,下地会修管道,还会修网线,也会装电脑,有个外地来参观的同行看到我办公室的工具大吃一惊,“你办公室咋网线钳、测线仪、管钳等哪方面的工具都有?”我回答在这里当供电所长就必须是个多面手,哪项不精通也不行。记得供电所刚开始指标管控时,职工们多少有抵触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一次,我们所出了一个低电压的指标,原来是台区经理维修时表箱内的开关接头没上紧,差一点把客户的三相电机烧毁。隐患不除,事故终究会发生。我立即组织召开了一个指标管理思想转变会,认真分析了指标和工作的关系,让工作影响指标,指标倒逼工作,经过这个分析会,所里的人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从那以后指标管控由考核管控逐步转变成了自觉提高。
我的家在无棣县城,回趟家车程需要1个小时,异常繁重的工作让我不得不选择两周回家一次,久而久之因为沟通少,与孩子都有些生疏,家里的事,妻子也根本不指望我。记得一个风雨天晚上,妻子胃出血,觉得我忙没打扰我,到早上才给我打电话说在医院里,岂不知我也是一宿没睡仍在外抢修,一边是妻子生病,一边是客户的催促送电的电话。我该怎么办?在“公”与“私”面前,我选择了继续投入到抢修复电的工作中。等忙完工作匆匆赶到医院后,看着病床上的妻子和一夜守在妻子身边的岳父岳母,我流下了惭愧的泪水。妻子开玩笑说:“你不是和我结婚了,你是和供电所结婚了。”
建设、扎根、奉献,我一直埋头于工作,弹指间,已是11个年头。11年艰辛的付出,换来了新区风雨天的“不停电”,换来了马山子供电所的荣誉满满。供电所近年来的指标位于全A段,连续5年获得山东省电力公司标杆供电所,两年获得山东省电力公司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2019年的省公司劳模表彰名单中,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在北海新区这片最具开发潜力的地方,我像“红荆条”一样扎根在这里,生长在这里,继续为这片热土的发展供好电、服好务、站好岗、值好班。
【郭承跃: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届毕业生。】
选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郭承跃 整理: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