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戴上VR眼镜,跟我下到700米深处。”
10月15日,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智慧教室里,安全学院的一位教师轻点鼠标,环形屏瞬间切换成井下巷道。粉尘、风速、瓦斯数值实时跳动,30名本科生在虚拟空间里“巡检”。
“如果此刻瓦斯超限,你们最先做什么?”
“切断电源!”后台记录显示:本节课学生平均互动37次,较传统课堂提高2.1倍;课程思政关键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警钟长鸣”被主动提及10余次。
这一场景,是程卫民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核心素材——《矿井通风与安全》虚拟仿真模块的课堂真实映像。近年来,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以“数字思政”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技术赋能增效、资源融汇共享,打造课程思政智慧育人新范式。
11月21日,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经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方案提出,到2030年,评选20个左右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0门左右示范课程、100个左右示范团队和100名左右优秀教师,建成“校—院—系”三级联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育人大格局。该方案的出台,将为学校“数字思政”探索提供制度支撑,也标志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云端教研”长什么样?
2024年4月24日,在学校教学楼里一个大屏幕上,相隔四千多公里的两所高校师生同步在线: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新疆工程学院。
“这位穿蓝衣服的同学,你来回答一下”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数学学院教授刘洪霞在课堂上不时点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工程学院同学讨论问题。为了上好这门课,刘洪霞做了不少准备:“异地同步直播会比录播的慕课现场感更强,所以我会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互动参与,预留时间与异地的学生现场连线。”
刘洪霞运用“科赫雪花”和“里拉斜塔”等生活化教学案例,结合多模态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内涵。刘洪霞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到了邢喜民教授等新疆工程学院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大家期待两校下一步能在教学研究、数字思政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讨、交流与合作。
据介绍,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学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等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因素,搭建课程思政专题网站,成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推进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泛在化教学环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推送课堂教学数据,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成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学校完成5000余门课程大纲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工作,助力800余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13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29门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山东省智慧教育平台等各级各类教学平台,选课校次5000余次,每年受益学生人数超百万。
数据背后的“人工”
“所有线上热度,都要回到教学大纲。”学校教务处处长樊建聪介绍,“智慧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为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路径和支撑。”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名师优课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利用“线上+线下”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虚拟教研室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指导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重构课程知识体系,积极利用虚拟仿真、VR教学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交互式教学终端,通过“精准设计—情感共鸣—实践内化”的闭环,打破“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从单向“说教”转向多维“浸润”,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为切入口,立项建设智慧课程百余门,推进优质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多举措提高师生数字素养,积极打造智慧教学新模式。2024年,安全工程专业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安全工程专业类知识图谱,平台学习人数超7万,其中《通风工程》课程知识图谱获评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典型教研成果。
“最小单元”如何释放“最大能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却蕴藏着驱动未来的“无限能量”。“最小单元”如何释放“最大能量”?
学校用一套“滴灌”打法给出答案: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课堂四级贯通,209门课程入库、44门晋级省级示范,数量稳居我省省属高校第一。
近年来,学校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明确要求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等数字素养课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增设“全球视野与国际素养”模块、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产教融合课程,推进五育融合,强化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全球素养、产教融合、全人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时代,课程思政智慧育人新范式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数字重构”,更是对育人规律的“时代应答”。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快速更迭,开云手机官方版在线入口课程思政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方法、理念等有机嵌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教学全要素建设中,用数字动能激活育人效能,努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山科大样板”。(通讯员:刘冰 郭琳 记者:任波)